​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紫竹迸发创新活力
《劳动报》邵未来 2018-07-19 3542

从黄浦江边到剑川路,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紫竹高新区。作为全国首家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自主高新区,17年来,紫竹高新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截至今年二季度,紫竹高新区入驻企业已有209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81家。首创“三结合”运营模式紫竹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集科研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以及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而设立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史资料显示,2001年9月12日,上海市、闵行区两级政府决定建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提升上海开发区创新能级。园区由大学校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园区规划建设由民营企业紫江集团承担,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发展模式。

高新区在股权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采纳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形成在政府主导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新区注册资本25亿元,其中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50.25%;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20%;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4.75%;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2.5%;上海市闵行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10%;上海吴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10%;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股权比例为2.5%。各股东单位派员组成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高新区管理层具体负责公司日常运行和管理。

这种全新的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市区镇政府“三结合”运营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也从体制上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招大”向“扶小”转变成立以后,紫竹高新区立足区位优势,瞄准科技前沿产业,积极吸引占地少、产出高的高含金量的项目入驻。目前,紫竹高新区已形成了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智能制造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其引进了中航通用电气航电、中国商飞飞机客服、中广核、电气风电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大项目;吸引了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GE、东丽、埃克森美孚、博格华纳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和人才溢出的重要源头,推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的集聚。

在发展模式上,改变传统招商引资为主的模式,注重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实现从“招大”向“扶小”转变,为本土的双创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创新资源。据悉,其与英特尔、中航615所等区内企业成立联合孵化器,现已培养和孵化了汉翔信息、云轴信息、冠勇公司、移康智能等600余家业内有影响力的双创企业,还扶持并集聚了一批以至纯股份、申联生物、基因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近年来,紫竹高新区建设了一整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1.2万平方米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制定高新区相关政策,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截至今年二季度,紫竹创业中心累计引进创业企业200余家,在孵企业70余家,帮助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超过20亿元。紫竹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98家、在孵企业78家、孵化器累计发放创业免息贷款845万,在孵企业获得融资总数2.038亿元。“三区联动”资源共享紫竹高新区通过建立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

目前,上海交大与入驻企业的英特尔、京滨电子、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等跨国及重大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及大学生研发实践基地。同时,紫竹高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校企共建协议”,双方在合作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优势产业、前沿领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办学等方面充分合作。

如今,交大学生创业创办的柏楚科技已成长为销售过亿的激光控制领域制造业企业;创业团队来自微软的汉翔信息累计融资额近7000万美元,公司市值超过10亿美元;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明耀创办的邦耀生物落户紫竹,致力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进行肿瘤和遗传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