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依托高校资源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又迈出重要一步——紫竹园奔腾“数字头脑”
《文汇报》 2003-08-05 3654

“这片5000亩的土地今后就是上海交大新校区,明年9月将迎来交大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那片近2000亩的土地是华东师大新校区,学校行政总部和各重点项目科研院所都会迁过来……”申城西南闵行区的黄浦江畔,一座以高校资源为依托的“数字头脑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已初具规模。继“聚焦张江”、发展“一园六区”后,上海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勇闯“华山天险一条道”,又迈出重要一步。 从去年6月底启动至今,创新的力量在紫竹科学园已初显成效。仅仅1年内,一期占地达13平方公里的园区已建成了4平方公里,20多公里的路网配套设施全部到位,12万平方米的科学广场破土动工,研发基地西区已具备入驻条件。今年上半年,已累积吸引外资2亿美元。

“头脑”资源创造第一生产力

十所知名高校、百名院士、千名教授和万名相关产业精英——通过5到8年的建设,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将以如此丰厚的“头脑”资源,创造先进生产力。这项被写入园区规划的“十百千万工程”,填补了上海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一项空白,弥补了目前各高新技术开发区重产业、轻研发的不足。

众所周知,国际上诸多大型园区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乃至台湾新竹都拥有著名高校提供技术支撑。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正是要借鉴这样的成功经验,瞄准新兴高科技产业领域,构建高层次的产学研体系。如今,上海交大将由徐家汇老校区搬迁至园区内。同时,华东师范大学搬迁前期准备已在紧锣密鼓之中。到2005年,由这两所全国重点高校为主体构成的大学园区将全面建成。

众多国际著名高等学府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美国德州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近10所世界一流大学纷纷通过设立研究院、合作办学、定点培养等各种运作方式与紫竹科学园区进行了沟通,一些项目已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其中,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已与园区签订有关协议,决定将其上海工业研究院落户紫竹科学园区。

“三结合”实现体制创新

政府+民企+高校——“三结合”的全新运行模式,使紫竹科学园区别于上海以往开发区建设,使实施“科教兴市”的市场化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

紫竹科学园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在空间上结合了大学园区、研发基地和浦江森林半岛三大部分,由闵行区政府、上海紫江集团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股东共同出资。在政府支持下,以非公经济投资为主,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提供资源,以市场化运作来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

体制创新上的突破,使政府所承担的风险和融资压力得到了缓解,促使园区发展踏上了一条务实进取的高速跑道。

人才新高地成为“第一资源”

园区目前有40多位工作人员,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其中40%以上拥有硕士学历,不少是从美英日等国回来的海外优秀人才,一流人才的聚集提升了整个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这不过是将来紫竹科学园人才水库中的一捧水而已”,园区负责人充满自信地表示。由于紫竹园区紧紧盯住了以数字技术、微电子、光电子以及生命工程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可以与上海的其他园区发展实现互补,而且这些产业能够与交大、华师大等培养的专业人才实现有机互动,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企业从高校中觅得人才和技术支持,通过良性循环构筑人才新高地。

事实上,紫竹科学园区与交大、华师大合作的6亿元与1.5亿元学科共建资金已经启动,这两所高校的研发创业项目将悉数在紫竹园区内孵化。园区还与上海市政府、闵行区政府联手共同设立了园区“紫竹创业基金”,启动规模将达几亿元,将重点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