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紫竹高新区:打造以民营为主体的国家级高新区典范
《北京报道》李志勇 2017-08-01 4328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为主体开发建设的国家级高新区,上海紫竹高新区在15年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

而近年来围绕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业创新机遇,紫竹高新区更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一次新机遇。围绕创新的发展需求,不断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东方硅谷”。

体制机制让其“活”

在所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紫竹是唯一一家由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投资,并由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1年,上海市、闵行区两级政府决定建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提升上海开发区创新能级。园区规划建设由民营企业紫江集团承担,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发展模式,填补上海高科技园区缺乏高校支撑的空白,弥补上海高科技园区创新要素不全、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紫江集团创始于1981年,是一家以实业投资为主的民营投资控股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紫江集团从一个业务单一的中小型企业打造成了上海最具实力和规模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业务遍布全国各地。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历炼,紫江集团在投资理念、产业布局、团队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储备、企业文化等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雄厚的实力,为紫竹高新区的创业打下了扎实基础。

高新区在股权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采纳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集成了政府、教育、科研、资本、产业等优势。高新区注册资本20亿元,其中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50.25%;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20%;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4.75%;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2.5%;上海市闵行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10%;上海吴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10%;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股权比例为2.5%。搭建由三级政府、民营企业和大学共建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成在政府主导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紫竹高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各股东单位派员组成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高新区管理层具体负责公司日常运行和管理。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高新区开发主体,在国家法律框架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运用民营企业特有的经营模式,高效有序地进行总体规划、土地征用、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营运行等工作。

这种全新的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市区镇政府“三结合”运营模式,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尊重市场化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也从体制上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一贯性,取得了高质高效的成果。

同时,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完全按照市场化需要设置,以人为本,用人唯才,创新激励等机制,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才能。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实现了一种新突破,也是我国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有益探索。

在搞活体制,形成开放、创新、多元、包容的文化特征的同时,高新区也没有放松党建工作,2010年,在成立紫竹商会基础上,全面建立了高新区党工团组织,实现了党建“应建尽建”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面履行工会职能,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产业多元性文化与企业个性文化紧密结合。高新区连续十二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高新区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高新区党委被授予“上海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新区团委被授予“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创新模式造其“新”

紫竹高新区在发展模式上,改变以往传统招商引资为主的模式,注重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实现从“招大”向“扶小”转变,为本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创新资源,打造国内龙头企业的集聚地。

园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网络视听、民用航空等产业吸引和集聚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功能性平台。在建设之初,紫竹高新区吸引了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等一批世界500强公司到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全球高端研发集聚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改变了以往“招商”为主的发展策略,转向了“培育”本土高科技企业为主。

园区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及两所高校的人才资源,一方面积极培育更多具有年轻活力的大学毕业生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另一方面扶植以民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科创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开放企业的研发、技术和市场资源,孵化培育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

紫竹高新区不仅关注园区基础设施等“硬条件”的建设,同时围绕企业在创新方面的需求,把重心放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上。从产业创新、创新孵化、投资融资、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加强有利于企业创新、人才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和人才在创新和创业方面构造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让人才和企业专注创新、安心创业。

园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与高校合作,同时引入市场的力量,加快推进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服务产业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2016年,高新区斥资2000万元对创业中心进行改造,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紫竹创业中心累计引进创业企业200余家,在孵企业6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20家,帮助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孵化企业至纯洁净公司成功在主板上市。

同时,园区设立紫竹小苗基金,第一期投入1亿元,搭建了内外结合的项目来源渠道,调研企业100多家,已投资企业近10家,投资额400万元。成功引入4000万元闵行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扩大紫竹高新区现有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有效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金融环境,高新区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加强与科技发展银行的合作,通过与科技银行的合作与传统的街区银行形成优势互补,为高新区内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依托农业银行的紫竹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高新区内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结合高新区内企业特点,不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紫竹高新区通过建立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上海交大与入驻企业的英特尔、京滨电子、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等跨国及重大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及大学生研发实践基地。同时,紫竹高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校企共建协议”,双方在合作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优势产业、前沿领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办学等方面充分合作。

高新区还通过引进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向企业提供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为高新区企业提供了覆盖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各环节的体系化服务。紫竹高新区通过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从事输入法业务的创业企业汉翔信息打赢了知识产权纠纷案,击败输入法行业国际第一巨头纽昂司。目前触宝输入法全球用户超过2亿人,汉翔公司正成为全球第二大输入法研发企业。

紫竹高新区对标“硅谷”,志在打造国际化高科技园区。近年来,不断引入国际化高端创新资源,高起点、高标准优化园区环境建设,为人才集聚和创新创业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环境。

技术进步助其“强”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紫竹高新区已形成了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智能制造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引进了中航通用电气航电、中国商飞飞机客服、中广核、电气风电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大项目;吸引了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GE、东丽、埃克森美孚、博格华纳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的重要源头,推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的集聚。

截至2017年一季度,入驻高新区企业有1351家,其中外资企业184家,内资企业1167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48亿美元,外资投资总额100亿美元,内资250亿元人民币。至2017年一季度,实现税收总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长19.42%;实现技工贸收入86.47亿元,同比增长0.25%。研发基地内从业人员3万余人,紫竹国家高新区内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师生数量6万多人。

紫竹高新区建设以紫竹创业投资公司、紫竹创业孵化器、小苗基金为核心主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孵化规模1.2万平方米,制定高新区《关于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政策,为创业者持续提供全方位服务,成为孕育独角兽企业的摇篮,成就企业家的梦想。从2006年进行创业孵化以来,目前已孵化企业610家,在孵企业就业人数近6000人,申请专利1509件,2016年主营业务4.19亿元,税收7959万元。

至2016年底,高新区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60家;累计专利申请数1.9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76万件,占专利申请数91.7%。目前,入驻高新区企业有1351家,其中外资企业184家,内资企业1167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48亿美元,外资投资总额100亿美元,内资250亿元人民币。区内现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世界500强企业14家,外资研发机构16家,地区总部5个。

高新区内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国际教育园区、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智力资源。其中,两院院士48人,专任教师7000余人,在校大学生7万余人,各类科研人才(含高校)数量超过3万人。高新区区域内占到上海市中央千人计划总数四分之一强,其中高新区“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培养中央千人计划5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 8人。

借助雄厚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紫竹高新区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端的创新要素,推进科技和服务进步。紫竹高新区与区域内的交大、华师大加强联动,交大的毕业生为高新区内微软、英特尔、印孚瑟斯等信息业巨头提供了丰沛的人才支撑。高新区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外资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新人才、高校的师生、校友创业、科技成果转化首选紫竹高新区,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使得创新逐渐成为园区发展的内驱动力。

例如,交大学生创业创办的柏楚科技已成长为销售过亿的激光控制领域制造业企业;创业团队来自微软的的汉翔信息累计融资额近7000万美元,公司市值超过10亿美元;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明耀创办的邦耀生物落户紫竹,致力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进行肿瘤和遗传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

正是因为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紫竹创投中心被授予“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是“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先进集体”。紫竹孵化器被授予“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优秀重创空间”等荣誉。

除此之外,紫竹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数十项资质,包括中组部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商务部和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国家发改委授予的“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工信部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版权局的“国家版权示范园区(基地)”“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中央文明委的“全国文明单位”等。